兩會期間,國家經濟形勢的現狀是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,更是政府工作報告的重中之重。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,今年GDP增速目標定在6.5%至7%,“十三五”期間,要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,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,實現先進制造業、現代服務業、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大幅度提升,全員勞動生產率從人均8.7萬元提高到12萬元以上;到2020年,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,經濟總量超過90萬億元。中央對“十三五”主要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作出的規劃,建立在全社會對國家經濟形勢的信心與共識之上,進一步唱響了“中國經濟光明論”。
2015年是“十二五”收官之年。過去五年,我國發展成就舉世矚目。經濟持續較快發展,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.8%,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,成為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和主要對外投資大國。但在全球經濟的“寒冬期”,中國經濟運行遭遇到了不少預期內和預期外的沖擊與挑戰,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,也顯示出了一些問題。其中,因過剩產能化解而帶來的失業問題,因人口老齡化而帶來的養老金缺口等問題,已經引起社會輿論的關注。
兩會期間,代表委員們就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各種問題、各種困難深入探討。他們認識清醒、信念堅定,對經濟形勢有全面的、辯證的看法。對經濟社會問題的探討越深入、越充分,社情民意的傳遞就越通達,民智民力的開啟就越活躍,改革共識的達成就越牢固。中國經濟仍然是世界經濟的穩定之錨、增長之源,中國社會仍然和諧安定、充滿生機與活力,我們對此充滿信心。
面對挑戰,如何破題?中央在“十三五”規劃綱要草案中,已經備好了“工具箱”。包括簡政放權、創業創新、國企改革、金融改革、激活民間資本、擴大交通建設、調整收入分配、健全社會保障、加強反腐力度等各個領域的政策“工具”可謂全面、系統、有理有據,以保持定力、穩中求進、促進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,有力地支撐了“中國經濟光明論”的信心與勇氣。
風已起,潮已來,“十三五”各項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能否如期實現,一分看部署,九分看落實。代表委員們在一個個提案議案中所顯示出的蓬勃朝氣、昂揚銳氣、浩然正氣以及堅持實干為要、實干為先的勁頭,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經濟的“大盤”基本面持續向好不是問題,“中國經濟光明論”后勁十足。
本文章摘自《光明日報》。